摘自行业资讯:20世纪90年代以来,在优越的自然禀赋推动下,全球制造业快速向中国沿海转移,中国成功抓住机遇,搭上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顺风车,实现了大国崛起。然而时光流逝,斗转星移,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在近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,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,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十年前,中国的制造成本非常低,而今天制造业成本一路飙升,主要表现为: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大幅提高了,中国从2004年的4.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.47美元,涨幅达187%。二是汇率,2004年至2014年,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 35%。尽管近人民币有4.6%的贬值,但难以改变大势。三是能源成本,中国的电力消耗,从2004年的7美元/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/千瓦时,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.8美元/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.7美元,涨幅138%。
从营商环境看,中国的制造业同时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。
,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不断证明,一国经济的强大,源于生生不息的民营产业实体,同时民营实体也是科技创新的强大源动力,是创造就业市场的主力军。而在中国,掌握社会财富三分之二和各种稀缺资源的垄断国企,无情的挤压着民企的生存空间,使得民企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,几近崩溃。
第二,经济增长方式造成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后劲枯竭。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家马车中,主要靠出口带动。而随着全球经济的长期低迷,出口衰退,此时只能依赖投资,这些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投资模式造成多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。目前我国的产能总体过剩已高达30%以上。
第三,国富民穷的失衡分配机制造成内需长期萎靡不振。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,民间财富比重偏小,造成消费能力缺失。而来自全球发达的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表明,一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,内需总是占据主导地位,而我国的内需不振是发展模式长期畸形的结果。
“中国制造”正面临39年来严峻的危机,如何突破发展的难题,全靠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!
来源:汽车内饰测试仪站内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