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新能源汽车引铝企分食 车身轻量化竞争加剧

  我国《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》规定,到2020年我国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5升/百公里。另外,根据规划,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承诺和产业规模,于2028年率先达到峰值。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给汽车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也给汽车材料轻量化提供了发展机遇。欧洲铝业协会研究显示,汽车每减重100公斤,油耗降低0.4升/百公里,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公斤。通过减轻汽车的整备质量,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、减少燃料消耗、降低排放污染,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。以轻质的铝材料制成的全铝车身客车在欧洲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早已应用,在国内,深圳、杭州、福州、青岛、北京等多个城市公交也从2013年以来就在大力推广。


  角逐轻量化


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铝合金的用途同样非常广泛,铝合金作为汽车轻量化材料具备减重效果明显、吸收冲击能力强、易于回收、装配效率高等优点。轻量化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得出,重量的减轻直接意味着续航里程的增加。如纯电动汽车整车重量若降低10kg,续驶里程则可增加2.5km。


  中国科学院杨院生教授表示,“提升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,除了加强电池和驱动系统之外,与车身轻量化的程度也密不可分,而车身轻量化明显的特征就是材料的选择。目前,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材料主要有高强度钢、铝合金、镁合金、碳纤维等几种。”特斯拉作为全球纯电动车的开拓者,在汽车轻量化的道路上也早已开始探索。其标志性车型Model S的车身就用到了大量的铝合金,并且通过特殊的焊接技术实现了铝合金构件与钢构件的链接。


  其实,汽车轻量化已经渗透到汽车制造的各个环节。亚玛顿(19.240, -0.14, -0.72%)(SZ.002623)日前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,为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原片供应来源,公司控股股东已在安徽凤阳着手投资建设原片生产基地。目前,公司计划将≤2.0mm超薄钢化玻璃的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,解决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需求。1月25日,海纳川公司与海斯坦普集团签署合资合作协议,将合资组建“轻量化”汽车零部件公司,为京津冀地区的各大OEM以及北汽集团自主、合资品牌配套提供高强钢热成型、自动化激光焊接的零部件产品。


  对于国内车企而言,轻量化也已经成为各家竞争的新热点。沃尔沃于2016年就宣布电动汽车、电池轻量化进入了实用化测试阶段;去年12月中旬,北汽新能源与世界的轻量化技术团队(胡芬巴赫院士团队)合资共建北汽新能源德累斯顿轻量化技术中心;吉利集团则在铝合金、塑料运用和轻量化结构设计上已达到或接近欧美等汽车企业水平;奇瑞汽车也在大量应用轻量化材料和轻量化技术的结构优化,其车身骨架的四分之三材料皆应用了多种高强度钢。


  车企与铝企纷纷加大对新能源、轻量化技术的研发投入,旨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。除了三电技术,包括车身轻量化等由新能源汽车引发的相关竞争也已日渐白热化。